致命的台灣口香糖-檳榔 一.中國檳榔的歷史: 我國種植檳榔已有 1,500~1,600年歷史,雙冬是全台灣歷史最久 也是口碑最好的檳榔產區,根據雙冬地區老一輩的說法,台灣檳榔 最早是由荷蘭人由南洋引進的,而南洋正是檳榔的發源地。 檳榔 (ArecacatechuL.) 屬棕櫚科,為多年生常綠喬木, 原產地說法不一,或說原產馬來半島。 檳榔喜歡「高溫」、「雨量充沛」、「濕潤」 的氣候環境, 所以熱帶地區是孕育檳榔的最佳搖籃。 二.檳榔與癌症: 在台灣嚼檳榔與口腔癌的關係至為密切,大多數口腔癌患者都有 嚼檳榔的習慣,比率約為九成,在南部地區尤高。 另外,由於嚼者習慣在咀嚼之際,將檳榔塊置於牙齦與頰粘膜之間, 使得台灣的頰粘膜癌與齒齦癌合起來約佔口腔癌的一半以上,而頰粘膜癌 與齒齦癌在非嚼檳榔地區的發生率是相當低的,據美國學者之統計, 此二類癌只佔口腔癌的﹝14%﹞ 左右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檳榔的危害 有多大,因此,我們不得不稱呼與檳榔有關的口腔癌為『檳榔癌』。 三.口腔檳榔癌-預防與檢查: 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口腔癌的治癒率會提高不少,因此一般民眾 需認識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及早期症狀。 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口腔各處粘膜之白斑症、紅斑症、粘膜下纖維化、 疣狀增生及慢性潰瘍。 所謂癌前病變本身病非口腔癌,但常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一直存在時, 以後有及高之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 平常大家可以定時面對鏡子照著口腔的各個部位,尋序自我檢查,包括 (看跟摸)。 (1) 口腔粘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 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或原先存在之痣面積增大、 表面增高、出現潰瘍或色澤發生變化。 (2) 潰瘍 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口腔粘膜潰瘍,應接受活體切片檢查。 切勿擅自塗抹任何口內膏,以免延誤治療良機,而使病請惡化。 (3) 腫塊 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感), 應儘快接受正規醫學的檢查和治療。 (4) 舌之運動與知覺 舌頭之活動性受到限制,導致咀嚼、吞嚥或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 之喪失、麻木,皆應儘早查明原因。 (5) 顎骨與牙齒 顎骨的局部性腫大,導致臉部左右的不對稱,有時合併有知覺異常 如(下唇麻木感)或牙齒動搖等症狀,須請牙科醫師就其與一般牙周病 之齒牙動搖症狀做鑑別診斷。 (6) 口腔粘膜之知覺與開口度 有嚼檳榔習慣的人感到口腔粘膜乾澀、灼熱、或有刺激感,以及開口 受限,張嘴時口腔粘膜拉緊;可能是(粘膜下纖維化症)。 四.SomethingYouShouldKnow! 一、氾濫成災的台灣檳榔: 據農委會在 1993年的統計,全台檳榔種植面積約四萬四千公頃, 總共有 7000萬株檳榔樹,其成長為九年前的七倍,並且已成為台灣的 第二大農產物,每天提供六千五百萬顆檳榔,1994年總消費額約一仟億 之譜,與此同時,嚼檳榔人口亦急遽增加,據估計台灣的嚼檳榔人口約 230∼280萬人,更甚的是不只檳榔族已擴散至社會個階層及各大都市, 且年齡亦有下降的趨勢,在高雄抹某國中的調查更發現,每四位男學童 就有一位曾經或常常嚼檳榔,此情況尤其值得大家憂思、重視。 二、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已進入台灣十大癌症之列: 與嚼檳榔趨勢平行的是口腔癌患者的大量增加,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計 資料,1991年全部癌症是十二年前的 2.2倍,但口腔癌則增加為十二 年前的 2.9倍。 事實上,衛生署最新的資料顯示口腔癌已躍昇為 1991年國人十大 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而其發生率更高居第七名,如單就男性而論,口腔癌 的發生率甚至進到第五名,而死亡率則為第七名;如以男女性別來比較, 則口腔癌發生情行的性別比為男 7.06對女 1,死亡情行的性別比為男 8.98對女 1,男女得這些性別比的差異,極可能由於兩性間嚼檳榔盛行 率的不同所致 (男 16.9%、女 1%),可見其危害的嚴重程度,絕不可繼續 予以忽視。 |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