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的竹林、蜻蜓點點在荷葉間、魚兒飛出水面……日前,網上一組名為《野趣圖》、《飛向光明》、《才幹練成長》的水墨畫作品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些國畫作品均出自盲人之手。他們的指導老師——廣西南寧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寧市殘疾人特殊職業學校校長曾柏良,目前已經培養了近20位盲人畫家,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批盲人繪畫團隊。 看不到想像力更寬廣 “老師經常帶我們到郊外池塘感受和寫生,有幾次是要下雨時有許多蜻蜓飛到我頭上和身上,這在城市裏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就創作了這幅野趣圖。”陶進的寫意畫《野趣圖》類似齊白石的創作手法,筆墨凝練精緻,讓蜻蜓鮮活地躍然紙上。 “繪畫是人的本能,盲人畫畫也是他們的權利。真正意義的繪畫不是照搬生活,盲人繪畫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需要用心才能解讀。”曾柏良講起與盲人繪畫結緣是因為一名4歲的盲童。曾柏良有一次在參加學校組織的義務勞動後,坐在溪邊繪畫,一個小男孩走過來問他:“你在畫什麼?”看著小男孩,他十分奇怪:“畫在紙上,你不都看到了嗎?”小男孩卻說:“我看不見”。後來,小男孩在地上畫了一隻昆蟲。他雖然看不見,但卻能感知物體的位置,把動物的形狀用線條表達並描繪出絢麗的色彩,這讓曾柏良感到十分驚奇。“肉眼看到的只是有限三維空間,看不到反而會有更寬廣的直覺與想像力。”此後,曾柏良便開始致力於盲人繪畫的研究與指導。 第一課樹立繪畫自信 一聽、二嗅、三比、四摸、五練、六評,這是曾柏良在指導盲人畫畫時總結出來的經驗。曾柏良教授的第一課並不是拿起畫筆,而是“喚醒”課——樹立繪畫自信的特殊課程。“我把幾個盲人組織起來,讓他們和正常人比賽穿針,結果是盲人個個都比生理健全的人快,此刻我就告訴他們看起來需要眼睛的事情其實有時並不需要。” 第二課是奔向大自然,以手代目,感覺事物的輪廓。“先從撫摸簡單的物件開始,如樹葉、花朵、動物,然後再去摸楊桃等有角棱的物體,有時候我也親自上陣當模具。日積月累,他們的內心就能逐漸形成自己的圖形樣式。現在他們都能用手辨認出紅花、白花、藍花等,也是因為不同顏色的花在溫度上有高低差別。” 至於作品上色方面,曾柏良則採用了用鼻辨色的方法讓盲人感受“色彩的味道”。“黃顏料裏添加檸檬汁,綠顏料裏添加青草,在紅色的顏料裏糅進玫瑰花瓣……”最後才是下筆,儘管第一次下筆很多人都只能畫一個點或者一個圈,但我也會說很美。儘管最初可能10幅中9幅半都沒法看,但勤能補拙,畫久了自然也就能成形了。除此之外,曾柏良還讓失聰的學生和盲人一起合作,畫眼睛,就摸摸對方的眼睛;畫嘴巴,就摸摸對方的嘴。畫得好時失聰的孩子就摸摸對方大拇指,以示表揚;畫得不好,就摸摸對方的小手指,讓他再接再厲。 將到香港辦畫展 “汶川地震發生後,我的學生曾帶領十幾名盲人為災區群眾創作了一幅作品。一個地球,周圍有許多只手,寓意著援助、關愛。”曾柏良認為盲人畫畫最難的不是如何畫而是觀念。“很多學生在畫的時候也被人取笑過,甚至中途放棄。但我相信只要不缺少發現美的心,一切皆有可能。”目前,曾柏良正忙著準備1月中旬在香港舉辦的盲人畫展,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籌措到更多資金用以幫助盲人教學。而中國美協也為之專門在深圳成立了版畫工作室。 曾柏良說:“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十幾個盲人能完成一幅美麗的長畫卷。如果有一天我們成功了,我會去申請吉尼斯紀錄,讓全世界見證盲人集體作畫的奇跡。”(陳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文章來源網址:http://big5.showchina.org:81/gate/big5/www.showchina.org/hh/zx/201001/t515310.htm 回 · 有愛無愛 視障報導 這一篇文章封面 |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