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第一次買東西:學習用自己的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txt
 



童年購物回憶


教室現場, 我經常請問學生們:
「有沒有摸過錢?」、
「有沒有自己拿錢買過東西?」、
「有沒有到過家附近的商店?」、
「有沒有去過大賣場買東西?」、
「有沒有跟家人一起出去外面逛過街、用過餐、吃點心?」、
「家人會不會帶你一起去買衣服、鞋子或者日用品?」、
「跟家人外出購物、用餐時會不會幫忙挑選物品或者買單?」、
「家人有沒有帶你去過哪些地方玩?」、
「搭車的時候會不會讓你學習自己買票?」、
「請問你什麼時候第一次自己去買東西?」、
……。
雖然眼睛不方便,
其實我非常喜愛逛街購物的感覺,
喜歡聽店家與客戶間的對話,
喜歡自己買東西,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想要買什麼,
令人感到很有成就感、很自信。
逛夜市的時候特別愛跟店家討價還價;
遇到可以試吃的攤位都吃一點也能吃飽;
逛百貨公司經過價格昂貴的服裝也想向專櫃小姐借來試穿看看;
經常自己到麥當勞點餐;
也自己去買過玩具、吃牛肉麵、喝豆花。
為了逛街不小心走迷了路也不著急,
詢問路人的過程也覺得有趣極了。
我不但愛自己購物,
也喜歡與朋友一起逛街,
「盲人與盲人壓馬路」,
那會是多有趣的一趟路程!
與人們有著種種的互動關係,
全都是我們共同的回憶與學習!

第一次買東西:學習用自己的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第一次自己買東西是在眷村裡的一家雜貨店, 那時我跟弟弟們還在上幼稚園,
當時雖然我並不曉得金錢有啥作用,
對於「買東西」這回事也感到懵懵懂懂,
卻不知何時早已知道把叫做「錢」的那玩意兒拿給雜貨店老闆,
然後說要買什麼東西,
老闆就會把我說的那樣東西拿給我,
我這好吃鬼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可以這樣子得到我喜歡吃的零食」。
隱約記得那一天不曉得弟弟們都去哪了?
我自己一個人從幼稚園走回家,
一路上蹦蹦跳跳,
邊走邊甩著手裡的衣服,
(記得幼稚園我們穿的制服叫做「圍兜兜」),
最後還把衣服掛在肩膀上,
一路小跑回到家,
(不知為何,我腦海裡一直很清晰地有這段畫面?)
剛到家時父親要我幫他去雜貨店買個東西,
塞給我一枚銅板。
我從家裡走到巷口右轉,
沿著馬路靠右邊直走,
將近田野的地方停下腳步,
然後左轉身九十度過馬路,
就走進邱老闆的店鋪裡了。
到商店內把父親說要買的東西(現在忘記是什麼了)告訴老闆,
老闆就把哪東西拿給我,
然後又塞給我三枚銅板。
至今我都還記得當時我的念頭:
「為什麼給一個大銅板,
老闆給三個小銅板,
還把我說的東西給了我?」
回到家,
父親已經站在門口,
我把東西拿給他,
父親問我說:
「有沒有找錢?」
我的回答是:「我沒有啊!」
父親笑笑說「好!」就去做他的事情了。
長大以後才知道那時父親問我「有沒有找錢」的意思,
而當時我以為父親問的是「我有沒有找到錢」。

念幼稚園的時候我們住的那個眷村叫做「貿易三村」(簡稱三村), 附近有兩間雜貨店,
從家門走出巷口,
一間向左轉,另外一間向右轉(正是我第一次自己去購物的那家商店),
兩邊都要走一段並不算太遠的距離,
那也是我回憶中最早光顧的兩家商店。
從我家巷口左轉的那家,
離開巷口之後沿著馬路靠左邊向前直走,
看見左邊有一個很寬大的巷口,
(父親的老鄉)余杯杯他們家就住在這條巷子裡,
再往前走一點點通過巷口,
雜貨店就在巷口的左邊。
也就是說當我沿著馬路前進經過余杯杯他們家的巷子,
往左手靠邊就走到那家雜貨店門口了,
(注:以前我可不董這樣的描述某地位置,
幾十年前的往事如今雖然還能想起那家商店怎麼走,
卻不一定會用文字表達這樣的空間位置,
學過定向行動相關課程才知道這叫做空間概念,
不曉得此刻我這樣描述記憶中的路線概念是否夠精確?)。
印象深刻的是走道商店門口,
身子左轉九十度還要下一個好大的斜坡,
才能到店裡面告訴老闆要買啥東西,
(我總一直沒弄明白:
「同樣都靠馬路左邊的房子,
為什麼從那家雜貨店之後的整排房屋是在斜坡底下,
直到理髮店以後的房子才又回到馬路的平面上來?」
而那排「斜坡下的屋子」也是我夢境中常出現的景物。
好多年以後我們家從台中搬回三村,
我再去找那家商店時驚訝的發現:
「斜坡怎麼變小了?」
年紀再稍微大一點,
可用學習過的知識認知概念解釋:
「因為地形關係所以房屋蓋在斜坡之下,
因為我長大了所以斜坡變小了。」)
小時候或許因為那排房屋位於斜坡之下,
我們把那排房屋叫做「下面」,
所以去買東西的時候有人問「去哪買」,
答說「去下面買」大家一聽便知道去的是哪家商店,
我從來也不曉得店名是什麼,
也許根本沒有店名,
眷村大概就那樣吧?

我最喜歡到「下面」那家商店買冰淇淋, 我一直都記得這輩子第一次摸冰箱就是在那家商店,
一台會發出「轟隆隆」的聲音,
站在旁邊摸到外殼感覺有一點燙燙的,
用我的眼光來看就像是一張白色的書桌放在店門口,
從透明的桌面上似乎還可以看到許多不曉得是啥東西放在裡頭。
當我走進店門掏出口袋的銅板向店裡嚷著:
「老闆!我要買小美冰淇淋!」
當時我說話的口氣,
老闆從店裡走出來的腳步、
拉開「桌面」透明蓋子的聲音,
以及他特殊的口音,
冰箱裡的氣味,
我伸手進去摸到了裡面好多冰冰涼涼的東西,
老闆拿到我手上小小的圓形紙盒,
撕開盒蓋時的冰涼觸感,
竹片做成的冰淇淋專用葫蘆形匙棒拿在手裡的感覺,
還有邊走邊舀著吃的開心樣兒,
這些都太令我難以忘懷。

(後來我們家在台中開書店也有賣冰, 冰箱的樣子也像書桌,
也有透明的桌面蓋子。
每當我幫忙家裡做生意,
拉開冰箱的門蓋,
從裡面拿一根冰淇淋甜筒給客人的時候,
心理好友成就感「我家也有賣冰!」
國中三年級我們班上在教室開的福利社,
賣冰用的也是那種類似「書桌」的小冰箱,
我們自己裝貨,
把所有批近的冰品往冰箱裡放,
此刻我又想起了小時候第一次摸的那冰箱,
我們班上這台冰箱的聲音比較小,
體積摸起來也小小的。
當老師以後我就一直希望帶學生去買東西,
順便讓他們摸摸「冰箱裡面到底放了什麼?」
讓他們自己也有購物的經驗,
那感覺真的太有趣了,
甚至於小時候我調皮時被老闆嚴厲斥責,
也是一種難忘的購物經驗。)

這段文字敘述我花了一點時間進行塗寫, 文本撰寫過程我不斷思考「我的這些成長經驗究竟該以何種方式進行編寫?」
這一職很令我感到困惑!
自己小時候某段時間的記憶也許有點模糊不清,
可是許多購物的回憶卻又十分清晰彷彿昨日才發生過的,
猶豫著該如何轉寫文本方能表達我內心最真實「想說」的感受與想法?
式的!我心理不停地在省思:
是要寫「內心的感受」或者「當時真的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如果要寫「內心的感受」,
仔細思索了一番,
自己「第一次買東西」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很小的時候,
那時我還在念幼稚園,
究竟我當時的「內心想法」是怎樣的狀態?
恐怕我自己「當時」也不懂得怎樣表達,
(如果當時真的有任何想法的話如今也早已不記得了),
只能依靠「長大以後」的經驗回想,
或者透過觀察其他孩子購物的行為表現,
「想當然耳」的認為那時候「我自己買東西也是很開心的」,
(例如看看我的小孩幼稚園時也自己買喜歡的東西就很開心。)
倘若要寫「當時真的曾經發生過的回憶」,
這些回憶多數只在我腦海中保留著(還沒有忘記),
缺乏文字記載(尤其小的時候哪能知道怎樣紀錄),
有些回憶也許可以跟家人或者一起成長的同儕討論,
彼此分享「當年那時候這件事情我們是怎麼想的?」
但討論過程發現…同樣一件事情在細節上發生的前後順序不太依樣,
只偶然在閒暇之餘回想過程憶及,
雖說印象深刻,
但以當時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方式而言,
先不說是否能真實地將整個購物過程記在腦海,
此刻再以文字敘寫,
的過程中忽然想到此事而產生的一種感覺,
認為自己真的很幸運曾經有過那樣的購物經驗。

因為小時候的視覺景象也許跟現在不同了,
可能那時候的視力狀況比現在稍微好,
然而對事物的認知概念不像現在成熟,
雖說我自認為對當時的購物過程記得清晰無誤,
然而這些文字內容的敘述過程,
是否會摻雜著如今已退化的視覺影像撰寫,
恐踏自己也弄不明白吧?
例如「好像
在我上幼稚園的那個階段,
我根本不曉得「書桌」是什麼,
等到我有機會用到書桌的時候,
回想起這件事情才又聯想到「那台冰箱真的像是書桌」,
假設我在認識「書桌」之前寫下這段故事,
對於第一次見到冰箱的文字描述方式自然就會以其他我所想到所認識的物品來描繪了。
而我對於某物品外觀上的敘述方式,
可能也會摻雜著「不夠健全的視覺感官」與「處知覺感受」和我當時的年紀認知方式描寫,
這也可能對於過去是否真是發生或者「那時候的事實」是否相互違背,
畢竟沒有照片可做為紀錄參考,
只憑記憶回想描述罷了。
換句話說,
縱然我現在所說的回憶可能與當時真正發生過「現實存在」完全相符,
(其實冰箱可能跟書桌一點也不向),
但在我回憶之中那是存在著
同時也會在我的教師生崖之課程發展,
以及日後形象行動能力的學習,
都起了許多的迎想。
只要有機會,
設計讓學生可以自己購物的課程發展,
一職都成為了我的教學方式,
因為我希望小朋友可以「學會用自己的方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包括買自己需要的或想要的任何物品。


回 · 我在研究所 這一篇文章封面


本文張貼者:笑笑鴿〔張貼時間:民國106年4月16日(星期天)6點31分〕 | 寫信給笑笑鴿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