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賦體的演變
 



賦體的演變
  賦的形式有幾次大的演變。明代徐師曾的〈文體明辨〉把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和文賦四種,比較概括地說明了賦體演變的結果。
  漢代的賦是古賦。古賦又叫辭賦。漢賦的篇幅一般比較長,多採用問答體的形式,韻文中夾雜散文。例如揚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兩次問答組成,全篇基本上押韻,但也有不押韻的地方。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是用子虛與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對話組成,兩篇賦的首尾部分都是不押韻的散文,〈上林賦〉中間主要部分還有一些不押韻的地方。
  漢賦的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這是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句式,但又有所變革,不僅有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還有許多長句。
  在用詞方面,漢賦喜歡用許多僻字。因此曹植說:「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傅不能析其詞,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直才懸,抑亦字隱。」這是當時的風尚,不能算漢賦的語言特點。
  六朝賦是俳賦。俳賦又叫駢賦。這時期的賦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像左思〈三都賦〉那樣的長篇大賦是很少的。六朝賦除了用韻與漢賦相同外,駢偶、用典是它與漢賦顯然不同的地方。由此看來,所謂駢賦實際上是押韻的駢體文。
  漢賦往往是用多句排比,而很少是雙句對偶;同時不避免同字相對,又不限於四字對和六字對。到了六朝賦,則篇中的駢偶變得非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對和六字對,而且儘可能避免同字相對。例如江淹〈別賦〉。用典是六朝賦不同於漢賦的又一特色。到了後期,六朝賦有明顯的詩歌化的趨勢,多夾用五七言詩句。
  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試體賦,宋代王銍〈四六話序〉說:「唐天寶十二載,始詔舉人策問,外試詩賦各一首,於是八韻律賦始盛。」律賦比駢賦更追求對仗工整,並注意平仄諧和。其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押韻有嚴格的限制。一般是由考官命題,並出八個韻字,規定八類韻腳,所以說八韻律賦。律賦的字數,也有一定限制,一般不超過四百字。科舉考試,特別講究程式,因此律賦近乎一種文字遊戲。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產生的。中唐以後,古文家所作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也較隨便。在形式上,文賦不像漢賦那樣一味重視鋪排和藻飾,而是用寫散文的方法寫賦,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已開文賦的先聲,蘇軾的〈前赤壁賦〉則是文賦的典型作品。當然,文賦的句子結構也頗有與散文不同的,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是,從整個內容安排上說,文賦的確是十分接近散文了。

 賦的押韻
  賦的用韻,可以歸納出下列五點:
由於賦的篇幅較長,往往需要換韻,一韻到底的賦極少。
賦的換韻,往往與內容段落是一致的。
賦的押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相押。隔句相押是最常見的押韻方法,這與〈詩經〉、〈楚辭〉的押韻方法相同。但如上面所說的,古賦和文賦常夾有散句,押與不押,比較自由。文賦如蘇軾的〈前赤壁賦〉除句句押和隔句押外,也有三句或四句才押的。這種作法是賦體詩的成分減少、散文成分加多的表現之一。

所謂韻腳,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虛詞,往往在虛詞的前面押韻。這是繼承了〈詩經〉、〈楚辭〉的作法。這種押韻方式古賦和文賦中用得較多,六朝駢賦一般不用。

韻腳以不重複為原則。

 賦的結構
  賦可以有三個部分:前面有序,中間是賦的本身,後面有「亂」或「訊」等。序是說明作賦的原因,「亂」或「訊」大多概括全篇的大意。但序和「亂」等不是賦一定要具備的。
  西漢以前的賦是沒有序的,從東漢開始,作者才自己寫賦序,例如班固的〈兩都賦〉。賦序與賦本身在形式上的差別,是賦用韻而序不用韻。漢代賦序和一般散文沒有分別,六朝賦序有用駢體文寫的,例如庾信〈哀江南賦序〉。
  「亂」或「訊」在漢賦中多有這一部分。例如賈誼的〈弔屈原賦〉有「訊」,揚雄〈甘泉賦〉有「亂」。這是騷體形式的沿用。六朝以後的賦很少運用這種形式的。

  有的漢賦假設賓主對答,開始和結尾都多用散文,賦本身就分成三個部分。開始部分有點近似序;結尾部分往往發點議論,以寄託諷諭之意,近似「亂」或「訊」。唐宋時代有些賦還沿用這種作法。例如韓愈〈進學解〉開始有幾句散文,作用是為下文作張本;杜牧〈阿房宮賦〉從「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起,是一段發議論的散文,這就是寄託諷諭的結尾部分。




本文張貼者:張老師〔張貼時間:民國99年4月23日(星期五)14點28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