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 曾鞏 原文: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喜於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翻譯: 在臨川縣城的東邊,有一塊坡度緩緩上升的高地,下臨溪流,人們稱它為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個凹陷的長方形水池,據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上所記載的。王羲之曾經仰慕張芝在池邊練習書法,而把池水染黑的故事,這就是它的遺跡,難道這是真的嗎?當王羲之不願勉強繼續做官後,曾經遊覽會稽附近山水,又泛舟出海,飽覽海上風光,在山光水色中使自己的心情愉快;難道當他悠閒自如,盡情遊覽的時候,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 王羲之的書法造詣直到晚年才臻妙境。那麼他所以有此書法成就,可以說是憑著他自我刻苦學習所得到的成果,並非是天生的。但後世書法家卻沒有人趕的上他的,想必是學習精神比不上他吧?由此看來,刻苦的學習是必要的,怎能缺少呢?更何況是想要在道德修養上精進的人,怎能不下苦工夫呢? 在墨池的池邊,如今是府州州學的校舍。州學教授王聖先生擔心有關墨池的事蹟不為人所知,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字,懸在屋前的柱子間。又向我說:「希望你能為他寫篇紀念性質的文章。」 我推想王先生的用意,應該是愛惜別人的優點,即使只是才藝的成就,也不讓他埋沒無聞,便因此連帶表彰跟他有關的故跡吧?或者是想推崇王羲之臨池苦學的是來勉勵求學的人吧?人有一技之長,就使後人推重到如此地步,何況是品德高上、有為有守的有道之士,他們的風範和德行對於後世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那麼後人對他會如何推崇和懷念就更不用說了。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賞析】 這篇文章有兩個特點: 1.用記敘文的題目做議論文:它先用69個字記敘墨池的處 所、形狀和來歷,然後轉入議論,用200餘字的篇幅, 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進而引出無論深造學業或道 德,都必須依靠後天勤於學習的深刻道理,說明自己作 《記》的主旨乃是勉勵世人努力學習。可見它以記敘開 頭,主體卻是議論;記敘極簡明扼要,議論卻層層遞 進,精嚴細密。 2.用小題目做大文章:「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 本是小事一樁,但張芝之所以成為「草聖」,王羲之之 所以成為「書聖」,正是由於這種勤學苦練的精神。因 此,作者以墨池為媒介,借事立言,託物明理。先論證 王羲之的成就,「非天成也」,而是「以精力自致 者」;再由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都不是天生的,而 是苦學所致。文章由小見大,因小及大,步步推進,內 容精警,意趣無窮。 |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