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翰林第五冊第十一課
 



高中國文科翰林第五冊第十一課
一、單一選擇題(計十八題):
1. ( )「行不言之教」,句中「言」之義為 (A)責備 (B)著述 (C)發號施令 (D)啟發教導。
2. ( )有關老子的敘述,何者正確 (A)姓李,名聃,字耳 (B)春秋時魯國苦縣人,約與孔子同時或更早 (C)曾做過商朝的守藏史,掌管圖書典籍 (D)著《道德經》五千餘言,出關而去,莫知所終。
3. ( )下列有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文的解釋,何者正確 (A)音聲相和:俚俗的音樂能獲得眾人的相和 (B)前後相隨:兩人情感甚篤,形影不分 (C)長短相形:截長補短 (D)有無相生:有和無是相依而生的。
4.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意謂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B)天生我材必有用 (C)禍福相倚 (D)對立的概念是同時顯現的。
5. ( )「聖人不積」意謂 (A)聖人不累積財富 (B)聖人不積極有為 (C)聖人不藏私 (D)聖人不積怨。
6.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謂 (A)通曉大道的人不刻意追求廣博的知識 (B)自以為通曉大道的人,不知道知識浩瀚無涯 (C)懂得大道理的人不炫耀自己的知識 (D)具有大智慧的人,不以廣博的知識自限。
7.點字免答 ( )下列「 」內之字音,何者兩兩不同 (A)高下相「傾」/一碧萬「頃」 (B)老「聃」/「耽」溺 (C)真實不「炫」/「絢」麗 (D)功成「弗」居/春風吹「拂」。
8.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是取該文的首句作為標題,此種方式與下列何者相同 (A)《古文觀止》 (B)《文心雕龍》 (C)〈古詩十九首〉 (D)《昭明文選》。
9. ( )下列何者不是老子的思想或主張 (A)自然無為 (B)柔弱不攻 (C)一生死齊壽夭 (D)反璞歸真。
10. ( )面對滔滔亂世,先秦諸子各有不同的主張和做法。下列有關儒、道、墨、法四家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儒家提倡「仁政禮治」,是對「人性本善」的肯定,孔子、孟子、荀子對人性的看法一致 (B)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是對「積極救世」的顛覆,老子、莊子、楊朱都不熱衷參與政治 (C)墨家呼籲「兼愛非攻」,是對「庶民階級」的設身關懷,墨翟絕口不談現實功利 (D)法家採用「嚴刑峻法」,是對「富國強兵」的追求,韓非竭力幫助秦王建立功業。
11. ( )張潮《幽夢影》:「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請依春夏秋冬適合閱讀的書籍,選出正確的選項 (A)《詩經》、《墨子》、《新唐書》、《論語》 (B)《昭明文選》、《史記》、《世說新語》、《孟子》 (C)《楚辭》、《漢書》、《紅樓夢》、《水經注》 (D)《樂府詩集》、《新五代史》、《韓非子》、《道德經》。
12. ( )《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上述之言可與老子的哪些話相印證 (A)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B)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C)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D)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13. ( )「佛洛姆說:『愛是培養給與的能力。』」這句話的意旨,與老子的哪一句話相近 (A)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B)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C)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D)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4. ( )下列「 」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既」以為人/「殫」精竭力 (B)既以「為」人/「為」而不爭 (C)既以「與」人/吾「與」點也 (D)為而不「恃」/失「恃」。
15.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謂 (A)輕信人言者必貌不美 (B)美言腐蝕人心 (C)簡約樸實才有至理 (D)華麗之言不值得相信。
16. ( )關於「已」之字義的用法,共有幾種?(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乙)老夫「已」矣(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丁)甫下數子,客「已」得先乎(戊)「已」而煙塵漲天(己)日過午「已」昏(庚)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 (A)六 (B)五 (C)四 (D)三 種。
二、閱讀測驗(計一題):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八章)
( )(1)「處眾人之所惡」,句中「惡」之字義同於下列何者 (A)君子「惡」居下流 (B)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C)風至,硫氣甚「惡」 (D)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
(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其意旨與下列何者相同 (A)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B)萬物作焉而不辭 (C)功成而弗居 (D)既以與人,己愈多。
( )(3)「故幾於道」意謂 (A)等於道 (B)遠離道 (C)接近道 (D)捨棄道。
( )(4)「與善仁」意謂 (A)認同上善之人的做法 (B)施仁政濟助萬民 (C)接近仁者 (D)上善者對待萬物一視同仁。

三、多重選擇題(計十題):
1. (    )下列文句的解釋,何者正確 (A)高下相傾:尊高與卑下是相對而存在的 (B)音聲相和:說話聲與呼吸聲是相互應和的 (C)萬物作焉而不辭: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凋謝 (D)處上而民不重:位居萬民之上,而民不感到負擔 (E)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雖不適合官場,但為百姓謀福利,所以仍不離去。
2. (    )關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文之說明,何者有誤 (A)聖人之道巧辯炫人 (B)聖人之道簡約不博,不藏私 (C)聖人之道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 (D)世間事物與概念,往往由一體兩面相對的關係中產生 (E)聖人虛懷若谷,受民眾推崇。
3. (    )關於老子的敘述,何者正確 (A)姓李,名耳,字聃 (B)為道家代表人物 (C)其書《道德經》屬於「四庫全書」中的經部 (D)主張自然無為、柔弱不爭 (E)認為道是萬物的主宰與根源。
4. (    )下列「重」之字義,何者相同 (A)處上而民不「?」 (B)「蟲」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 (C)「蟲」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 (D)今王公貴人,處於「蟲」屋之下 (E)上以無隱,益「?」之。
5. (    )下列「 」內的字,何者由形容詞轉品為動詞 (A)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B)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C)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 (D)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E)釣錦鱗,「棹」紅雲,西湖畫船三月春。
6. (    )小泱從電腦搜尋資料,若點選二個檢索詞—「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則所搜尋出的文獻資料,最可能的交集對象是 (A)老子 (B)莊子 (C)孔子 (D)屈原 (E)賈誼。
7. (    )於《史記》列傳這一體例中,可查閱到哪些人的資料 (A)孔子 (B)老子 (C)莊子 (D)張良 (E)韓信。
8. (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老子》第三十九章)上述缺空處中可填入的字詞為 (A)孤 (B)僕 (C)寡 (D)不穀 (E)不佞。
9. (    )下列「辭」的字義,何者相同 (A)萬物作焉而不「辭」 (B)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 (C)「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 (D)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E)理不勝「辭」。
10. (    )下列哪些組別使用同一修辭 (A)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侶魚蝦而友麋鹿 (B)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C)無恥之恥,無恥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D)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E)孤獨是一匹衰老的獸/文章是案頭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四、題組(計一題):
1. 請閱讀下文後,回答(1)∼(3)的問題: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譽?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莊子•山木》)
( )(1)在文中莊子以大樹與鵝的命運為喻,言大樹因不材得終其天年,然鵝卻遭烹之,其意為何 (A)言人須修養道德才能存養天性,如同「山木」之「不材」才能長久存於「天地之間」 (B)認為人要逃脫世俗的認知,與大自然合一,才能掌握自己命運,逍遙自在 (C)認為一切「有用」與「無用」,端賴道德修養的深厚而定,唯有修身自潔,才能有為於天地間 (D)文中以二者為例,說明天地間無用即有用之理,以明其以退為進,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學。
( )(2)文中「?譽?訾,一龍一蛇」所言為何 (A)言龍能自得,故能稱譽,而蛇則屈縮,反受非訾 (B)言人飛動如龍,或潛屈若蛇,皆須以無為守則才能免於非議 (C)言須逍遙物外,才能榮辱兩忘,屈伸自得 (D)言人動靜分明如龍蛇般,才能受到讚譽。
( )(3)文中「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句中所言「道德」者和下列何者相同 (A)即指儒家以「仁義」為實,謹慎謙虛的修養法則 (B)即指「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事態度 (C)即指《中庸》所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D)「道」是指生成宇宙的總原理,「德」是形成萬物個體的原理,而「道德」即指創造宇宙萬物的根源。





2





本文張貼者:張老師〔張貼時間:民國98年10月27日(星期二)7點13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