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蒹茄 課文語譯
 



蒹茄 課文語譯
一 河邊蘆葦鬱鬱蒼蒼,晶瑩露珠凝成白霜。我所思慕的那個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逆著彎曲的流水追尋她,路途險阻又漫長。順著水流去追尋她,彷彿她又在水中央。
二 河邊蘆葦鬱鬱蒼蒼,未乾的露珠在晨曦中晶晶閃亮。我心所思慕的那個人啊!在河水的那一邊。逆著彎曲的流水追尋她,路途崎嶇難以登臨。順著水流去追尋她,彷彿她又在小洲上。
三 河邊蘆葦鬱鬱蒼蒼,未乾透的露水還未停止。我所思慕的那個人啊!在河的那一岸。逆著彎曲的流水尋找她,路途艱險多曲折。順著水流去追尋她,彷彿她又在沙洲上。

乙 內容分析
  這是一首表現追求意中人,而又未達到目的的詩,共三章。每章的意思大致相同,前兩句都是點明時令、場景,後幾句訴說自己的追求與苦惱。「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言所追求思念的那個人,在水的另一邊,這是比喻所思之人離他很遠。接下來的幾句,也全採用同樣的修辭手法。詩人的比喻如此之妙,以致我們簡直分不清是比喻還是實景了。我們彷彿看到,在一個秋天的早晨,那個被愛情苦苦纏繞的人,踏著未乾的秋霜,撥開岸邊的蘆葦,去追求他的夢幻和理想。「在水一方」四字,是全詩的中心,此四字,以樸素的詞句,傳神地描繪出意中人那遠遠的身影,同時還進一步擴展了畫面,我們彷彿跟隨詩人撥開了蘆葦的一角, 浩淼的水面就呈現在眼前。這樣,接下來的描述就有了根基。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四句是說,如果沿著曲折的水邊去尋找意中人的蹤影,道路既難走又漫長;如果沿著直流的水邊去尋找意中人,卻又彷彿在水中。此四句是「在水一方」的引申和擴展,作者似乎是在夢境中,無論他怎樣努力,都不能接近意中人。「宛在水中央」這個「宛」字,說明了所追求的人並非真在水中央,而是作者幻覺,它增強了恍惚感,也暗示了追求的難以實現,僅是作者的理想而已。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只是改換某些詞, 唱起來回旋複沓而又有變化,是詩經中常有的手法。如此反覆抒寫「可見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複沓中,景物有變化,感情也有發展,這樣就無呆滯之病。加之詩篇語言樸質,接近當時口語,但又充滿醇味,使它超越民歌的俚俗,而達到藝術的境界。

於府 課文語譯
一 屈原被放逐之後,遊蕩在江邊,他邊走邊吟唱,臉色是那樣憔悴,形貌是那樣枯瘦。漁夫看見就問他說:「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淪落到這個地步?」屈原回答道:「整個世道都混濁不堪只有我清白乾淨,眾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我被放逐啊!」
二 漁夫勸他說:「聖人不執著拘泥於任何事物,而能隨著世俗進退應變。如果世上的人都混濁,您何不攪渾汙泥助瀾推波?眾人都喝醉了,您何不也吃酒糟喝薄酒?為何要思慮深遠,表現出超出凡俗的行為, 使自己被放逐呢?」
三 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髮的人必定會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必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怎能讓乾乾淨淨的身體,受到外物的玷汙呢?我寧願投入湘江水裡,葬身在魚腹之中,怎能讓高尚潔白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塵埃呢?」漁夫聽後微微一笑,划動著船槳離去,且唱著歌道:
四 「滄浪的水清澈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汙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汙腳。」於是就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乙 內容分析
  漁父和卜居一樣,是屈賦中別開生面的篇章。它採用韻散相間的語言形式和設為問答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了屈原志潔行芳、孤介特立的高尚品格。本文所寫是屈原流放後期生活的一個片段,也可以說是自沉汨羅前的生動一幕。文章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屈原被放逐之後遊於江潭,行吟澤畔的情景,說明詩人心中隱藏著巨大的痛苦和悲憤。世上是那樣混濁不堪,人們是那樣醉生夢死,而國家的命運則危在旦夕。「美政」既不得實現,自身卻遭到放逐;在遠離郢都的江潭澤畔,詩人一邊行走,一邊詠哦,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寫屈原在徘徊行吟之際遇上了漁父,從而引發了與漁父的問答對話。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通過問答,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想。在這裡,屈原與漁父作了一次戲劇性的相遇和衝突。一個是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的隱者形象;一個是徘徊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思索者、痛苦者形象,這二者一開始就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文中的漁父,顯然是個具有道家思想的隱士。他似乎同情屈原的處境,於是勸他不要「凝滯於物」,而要「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而要「淈泥揚波」、「餔糟食釃」。這種處世哲學,與老子「和其光,同其塵」、莊子「虛與委蛇」的主張一致,但是身處亂世的屈原,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現象深惡痛絕,面對溷濁黑暗的現實,詩人與老、莊信徒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他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高尚節操,決不向世俗妥協,更不願和光同塵、同流合汙,他要「高馳而不顧」,漁父的勸導,反而堅定了他沉江殉國的決心。這最後的答話,先是比喻,後用反詰,義正詞嚴,光明磊落, 活現出愛國詩人的光輝形象。
  第三部分(第四段):寫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並歌「滄浪之水」以作結,這種結尾十分耐人尋味。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漁父無法說服屈原, 但他不慍不怒,仍然保持著隱者的超然風度,與屈原分道揚鑣,各行其是。漁父所唱的滄浪歌,其歌詞大意是說,滄浪之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混濁,可以洗我的髒腳。無論水清(世清)與水濁(世濁),我都可以自得其樂,無往而不適。這和上面所說的「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與世推移」的命意相同,是漁父處世哲學的概括。
  徘徊江潭澤畔,不僅是對其形象的描繪,也是其流浪的靈魂的寫照。若非其所想望的真正的「生」,而要蒙垢墮落,他寧願葬身魚腹!屈原的被流放,最初是迫於歷史條件和現實情境,但更重要的是個體靈魂必然選擇。被流放的原因,文中已作了清楚的說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離騷也印證:「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可見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這種不得不然的選擇,其痛苦是最深沉的。如蘇軾所感受到的那樣:「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屈原廟賦)
  不管其自沉的原因如何眾說紛紜,它確實完整地創造了一個非同尋常的主角,賦予了屈原種種奮鬥、掙扎和其高貴信念的意義與嚴肅性,使其生命更富魅力與重量。
  兩種形象衝突的結果,痛苦者的壯美精神被凸顯了出來。道不同,不相為謀,不以為然的逍遙者莞爾而笑,鼓枻而歌「滄浪之水」遠去,成為一個餘音繞梁的淡影,超脫可謂超脫也,但在兩種境界,兩種生命狀態的悲與樂中,卻重新注解了何謂信念的價值,何謂人格的完美和崇高,何謂激越和蓬勃的人類精神。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對屈原的解說,儘管側重不一,但這種執著和激烈的生命圖景,始終帶給無數代人的心靈強烈的震撼。




本文張貼者:張老師〔張貼時間:民國98年9月25日(星期五)14點21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