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延陵季子掛劍
 



延陵季子掛劍
典故:
周代的季札,是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魯國時經過了徐國,於是就去拜會徐君。徐君一見到季札,就被他的氣質涵養所打動,內心感到非常地親切。徐君默視著季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的一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時候,劍是一種裝飾,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士臣還是將相,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

季札的這柄劍鑄造得很有氣魄,它的構思精審,造型溫厚,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延陵季子這般氣質的人,纔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喜歡在心裡,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觀望。季札看在眼裡,內心暗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後,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暫時還無法送他。

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時候,徐君卻已經過世了。季子來到徐君的墓旁,內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祝禱著:「您雖然已經走了,我內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他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後返身離去。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地問他:徐君已經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懸在這裡,又有什麼用呢?季子說:雖然他已經走了,但我的內心對他曾經有過承諾。徐君非常地喜歡這把劍,我心裡想,回來之後,一定要將劍送給他。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麼能夠因為他的過世,而背棄為人應有的信與義,違棄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來,聖賢一再地教誨我們,高邁的志節往往是表現於內心之中。就像季札,他並沒有因為徐君的過世,而違背做人應有的誠信,何況他的允諾只是生髮於內心之中。這種「信」到極處的行為,令後人無比地崇敬與感動。
  <延陵季子掛劍>寫作題材、特色----中國古典文學的融入
在寫作上楊牧將中國古典詩歌融入,如詩經、漢賦、神話、歷史或六朝駢文,這些古典素材,對楊牧在文體、用字、聲韻、風格方面有重大的影響,寫作時他會渲染想像,融入典故營造氣氛,用現代語言開創新的對話空間。譬如<延陵季子掛劍>詩中楊牧以地一人稱的手法將個人情感與歷史事件交融,他想呈現的不只是春秋時候季札與徐君的一段情誼,更傳遞出世事之變化與滄桑,以及原本文武兼備的孔門儒者迫於現實而與理想漸行漸遠的無奈:「自從夫子在陳在蔡/子路暴死,子夏入魏/我們都悽惶帝奔走公侯的宅第/所以我封了劍,束了髮,聳詩三百/儼然一能言善道的儒者了……」。
詩人楊牧 <延陵季子掛劍>
我總是聽到這山岡沉沉的怨恨
最初的飄泊是蓄意的,怎能解釋
多少聚散的冷漠?罷了罷了!
我為你瞑目起舞
水草的蕭瑟和新月的寒涼
異邦晚來的擣衣緊追著我的身影
嘲弄我荒廢的劍術。這手臂上
還有我遺忘的舊創呢
酒酣的時候才血紅
如江畔夕暮裡的花朵
你我曾在烈日下枯坐──
一對瀕危的荷芰:那是北遊前
最令我悲傷的夏的脅迫
也是江南女子纖弱的歌聲啊
以針的微痛和線的縫合
令我寶劍出鞘
立下南旋贈予的承諾.........
誰知北地胭脂,齊魯衣冠
誦詩三百竟使我變成
一介遲遲不返的儒者!
 *   *  *
誰知我封了劍(人們傳說
你就這樣念著念著
就這樣死了)只有蕭的七孔
猶黑暗地訴說我中原以後的幻滅
在早年,弓馬刀劍本是
比辯論修辭更重要的課程
自從夫子在陳在蔡
子路暴死,子夏入魏
我們都悽惶地奔走於公侯的院宅
所以我封了劍,束了髮,誦詩三百
儼然一能言善道儒者了........
 *  *  *
呵呵儒者,儒者斷腕於你漸深的
墓林,此後非俠非儒
這寶劍的青光或將輝煌你我於
寂寞的秋夜
你死於懷(壞?)人,我病為漁樵
那疲倦的划槳人就是
曾經傲慢過,敦厚過的我
【評】
江湖夜雨十年燈,大俠若封劍歸隱,即代表要把年輕時代的理想抱負完全埋藏,豈不令人感嘆唏噓。
雖然本詩裡詩人楊牧很明白地告訴讀者,他是延陵季子,不是什麼江湖俠士,他將要埋藏的也是年少時所學文武雙全的「禮樂射御書數」,將曾經擁有過的雄圖大志澈底遺忘於只能紙上談兵、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教室講堂」,誦詩三百而終了一生。但朵拉主觀看到的,是一位曾經在江湖上叱吒風雲、轟動天下的仗義俠士封劍的心情。
朵拉小時候很喜歡看武俠小說,特別是金庸和古龍兩位大師的作品。這首詩馬上令我連想到李尋歡,也就是小李飛刀的主角,當然李尋歡和延陵季子是完全不相關的人物,但莫名的有一種共通的相似情緒,在季子掛劍在徐公的墓前,在李尋歡在小客棧裡一個人落漠飲酒時,心已死,劍已茫,知己不在,今朝誰能再度伴我共闖天下呢?不如漁樵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了此殘生吧!
   不知道讀者看出來了沒有,這篇詩主要包含二個意涵:第一是良友不在,掛劍贈知音;第二是自己以往壯志凌雲的抱負理想,也隨著卦劍的動作徹底給封印了、丟棄了,和良友一起被埋藏了。誰不能說這二點亦有共同性,因為您死了,我還有什麼勁再拼再闖呢?原有那一股蓄勢待發的壯志也隨之冷卻下來。
詩的第一段講到作者來到故人的墓前,這段感覺,我們可以拿來和戴望舒寫的「蕭紅墓畔口占」超級比一比一番: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海濤閑話。」
比較起來,戴望舒是心境是平和安詳的,詩意充滿恬靜下夾帶著一絲哀慟,然而楊牧不同。楊牧的心情則是「罷了罷了!」充滿憤懣與遺憾的:「多少聚散的冷漠」,「嘲弄我荒廢的劍術。這手臂上∼還有我遺忘的舊創呢」。多少時日才驚覺,這些舊傷還在,人卻早就變了,只有在酒酣耳熱的時候,才會稍稍憶起,那些躊躇滿志的往事。
   接著是第二段,時間倒轉,講得是詩人和好友最後一次見面的心情,猶如春秋時期的延陵季子般。延陵季子是春秋吳國的公子,吳王的小兒子,有一次奉父王之命去出訪魯國,途經徐國謁見徐公,徐公為其儀態風雅而心折。二人相談甚歡,徐公甚至一直望向季子腰中的寶劍,季子瞭然於心,本想將寶劍贈於徐公,但因為出使魯國的一國使節必須要配戴寶劍以示身份,所以季子沒法將寶劍給徐公。等到出使魯國回來,徐公已經死了,季子大慟下將配劍掛在徐公的墓前,下人覺得奇怪問公子原故,公子明言心裡已將寶劍給徐公,就一定要信守承諾。詩人的情況和季子相似,與友人離別北上隻身闖蕩,數年後南下回故鄉,人事全非,良友也死了,以前曾經和他承諾過的寶劍,又怎能不去實現贈予呢?
   朵拉在這裡解讀【寶劍】這個東西,在詩裡其實不是一把真的寶劍,是理念,亦是夢想。人為了實現夢想而活,我如今也是為了實現夢想而北上,沒想到夢想沒有實現,變成了汲汲營營、庸庸俗俗的一介儒生,這樣的我回來了,若還在世的你,大概也不能接受了吧!
   第三段我們可以看出原來詩人不是回去才封劍,封劍的舉動早在追求夢想的途中就做了。在江湖中打滾了多年,豪情壯志消磨了,滿懷理念傾瀉了,打拼到後來只剩下一具行將就木的,可以行動的活死人。不如歸去吧,如陶淵明般不向五斗米折腰,歸回田園去吧,雖然什麼都沒有了,那有何妨,只要你在,早年最真的自己又將活起來了,只要有你在... 你卻死了。
   第四段一開始就有些瘋了,呵呵,我把身上扮演多年無用懦弱的儒者角色殺了,此後非俠非儒,將夢想連同這具儒者屍身一起埋葬,埋葬在你的腳下。也許這份夢想的微光將會在冷清的秋夜裡,稍微閃爍在你的墓裡或我的心裡,但那些光芒都只是稍縱即逝,不會再有任何影響力。朋友啊,您死在懷念我的日子裡,我卻病倒在歸隱的漁樵裡,沒看到嗎?現在那江上划槳窮困寥落的我,和那以前曾經發光發亮、傲慢敦厚的我,都是一樣的個體。
寶劍的鋒芒一閃,夢想的微光一逝啊∼∼∼




本文張貼者:張老師〔張貼時間:民國98年4月24日(星期五)14點16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