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大同與小康 課文語譯
 
﹗﹗﹗觀看留言:此文章已經有2則留言 ﹗﹗﹗


大同與小康 課文語譯
一 從前,孔子參加魯國歲末大祭擔任助祭者,典禮完畢,離場走到宮門的高臺,不禁長聲嘆息。孔子的嘆息,大概是感嘆於魯國的祭禮不夠完備。弟子言偃在旁邊,就問:「先生為什麼嘆息呢?」
二 孔子說:「大道實行的五帝時期,和三代英明的統治者當政的時期,我雖然沒有趕上,可是古籍卻有記載。當大道實行時,天下為大家所公有:選拔賢良,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義,修習和睦。不只親愛自己的父母,不只親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都得到贍養終老,壯年人都有機會貢獻能力,幼年人都得到教養而成長,鰥夫、寡婦、孤兒、沒子女的老人, 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撫恤療養。男的有職分, 女的有歸宿。不希望資源被棄置,但是開發出來也不一定要藏為己有;不希望有能力不發揮出來,但是也不一定要為自己。這麼一來,陰謀詭計都止息而不會發生,小偷賊寇也不再橫行為非;那麼,大門也不用緊閉。這叫做『大同』。
三 而今大道已經不實行了,天下變成了一家的私產,各人只親愛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兒女。財貨藏於己身,出力只是為個人的享受。君王以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作為傳承權位的制度,用城牆和護城河來防禦敵人,鞏固政權,用禮義作為綱紀。—用禮義來端正君臣的關係,來敦厚父子的親情,來和睦兄弟的情義,來和諧夫妻的關係,來設立各種制度,來開墾田地、建築房屋,來尊崇有勇力和有智謀的人,來為自己立功辦事。所以陰謀詭計因此產生了,戰爭也因此發生了。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是用禮義推行教化的優秀人物。這六位主政者,沒有不嚴守禮制的。他們用禮來明示人民當行的事情,考驗臣民的誠信,明示臣民所犯的罪過;以仁德為典型,並且講求禮讓,昭示人民遵守常法。在位者如果不依禮行事,必將被罷免,人民也會把他視為罪魁禍害。這就叫做『小康』。」
內容分析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首段,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按儒家對君子人格的定義,見論語 述而篇說:「君子坦蕩蕩。」故「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
  第二段,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最高理想。大同之治的最終目標為「天下為公」,要達到此目標,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此處賢能之人,包括君主及地方首長。處世必須「講信修睦」,此處範圍,包括個人與國家都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在以上的政治基礎上,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一「故」字,承上啟下,接敘社會層面:在倫常上,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矜、寡、孤、獨、廢、疾者」都得到照顧供養。而在一個安定、有制度的社會中,男女都必會全心全意的盡其職責,男子做好外在的職務,女子做好家庭內的職務,因此「男有分,女有歸」二句,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在經濟層面:「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說利益共享,如此全國的財富,才能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況。在此情況下,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第三段,敘述三代的小康之治,此處亦分政治、社會、經濟三層面論述。在政治層面:天下由「為公」變而「為家」,以天下為私產,「大人世及以為禮」,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為其政治權位的傳承制度,而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因此在防衛上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在倫常上,「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以立田里」,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政治、社會、經濟都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而由「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以下文字是敘述小康之治成功的實例,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自「以著其義」至「眾以為殃」,由正反兩面敘述謹禮的具體措施:「以著其義」明示當行之事,乃以「禮」為行為的規範;「以考其信」考驗人之誠信,「著有過」明示罪過,知所警惕,乃以「禮」為判斷人行為的標準;「刑仁講讓」以仁德為典型,並講求禮讓,乃以「禮」為人修身的標的;「示民有常」昭示人民遵守常法,乃以「禮」為治理人民的法規。以上由正面敘述。「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則由反面警戒,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最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參考資料: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高中國文教材鑑賞分析,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包根弟分析)




本文張貼者:張老師〔張貼時間:民國98年9月25日(星期五)14點09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