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孔子與項橐故事內容
 
﹗﹗﹗觀看留言:此文章已經有1則留言 ﹗﹗﹗



從前在春秋時代,有一個神童名叫項橐(也作項託),天生奇慧,當他七歲時,即與二個小孩在路上玩築城遊戲,土城築好後,他便在城內。


剛好孔子周遊列國,所乘坐的馬車路過,便對他說:「何不避車」


他答道:「昔聞聖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情,從古至今,只聞車避城,豈聞城避車?」


孔子一時無辭以對,就命馬車繞道避城,並對他說:「你年雖小,知事甚大。」


他答道:「吾聞魚生三日,遊於江海;兔生三日,盤地三畝;馬生三日,趁及父母;人生三日;知識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孔子又問他說:「你知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有餘?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


項橐答道:「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輿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砍刀無環,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餘,孤雄無雌,枯樹無枝,空城無使,小人無字。」


孔子說:「善哉!善哉!吾與你共遊天下,可得已否?」


他回答說:「吾不遊也,吾有嚴父,當須侍之;吾有慈母,當須養之;吾有長兄,當須順之;吾有小弟,當須教之,所以不得隨君去也。」


孔子又說:「吾車中有雙陸局,共你博戲如何?」


他回答說:「吾不博戲也。天子好博,風雨無期;諸候好博,國事不治;吏人好博,文章稽遲;農人好博,耕種失時;學生好博,不讀詩書;小兒好博,答鞭及之;此是無益之事,何用學之。」


孔子又說:「吾與你平卻天下,可得已否?」


他回答說:「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海,或有公卿,或有奴婢,是以不可平也」


孔子又說:「吾與你平卻高山,塞卻江海,除卻公卿,棄卻奴婢,天下蕩蕩,豈不平乎?」


他回答說:「平卻高山,獸無所依,塞卻江海,魚無所歸;除卻公卿,人作是非;棄卻奴婢,君子使誰?」


孔子又說:「善哉!善哉!你知屋上生松,戶前生葦,床上生蒲,犬吠其主,婦坐使姑,雞化為雉,狗化為狐,是何也?」


他回答:「屋上生松是其椽;戶前生葦是其箔(門簾);床上生蒲是其席;犬吠其主,為傍有客;婦坐使姑,初來花下也;雞化為雉,在山澤也;狗化為狐,在丘陵也。」


孔子問項橐說:「你知夫婦是親?父母是親?」


他答道:「父母是親。」


孔子說:「夫婦是親,生同床枕,死同棺槨,恩愛極重,豈不親乎?」


他回答說:「是何言絘歟!是何言歟!人之有母,如樹有根;人之有婦,如車有輪;車破更造,必得其新;婦死更娶,必得賢家;壹樹死,百枝枯;一母死,眾子孤;將母化婦,豈不逆乎?」


項橐又問孔子說:「鵝鴉何以能浮?鴻鶴何以能鳴?松柏何以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說:「鵝鴉能浮者緣腳足方,鴻鶴能鳴者緣咽項長,松柏冬夏常青者緣心中強。」


他說:「不然也,蝦蟆能鳴,豈因咽項長;龜斃能浮,豈猶腳足方;胡竹冬夏常青,豈猶心中強。」


孔子問他:「你知天高幾許?地厚幾丈?天有幾樑?地 有幾柱?風從何來?雨從何起?霜從何邊?出何處?」


他回答說:「天地相卻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其地厚薄,以天等同,風從蒼梧,雨出高處,霜出於天,露出百草,天亦無樑,地亦無柱,以四方雲而乃相扶,故以為柱,有何怪哉!」


孔子聽了嘆道:「善哉!善哉!方知後生實可畏也。」


【啟示】


1.   史書記載他七歲因窮難孔子,而被稱為孔子師,不出十歲即夭折,當地人為他建廟,稱他為「小兒神」。此段故事取材自敦煌變文「孔子、項橐相問書」對答用原文,以保存「相問難」的風格。


據台灣省台南周易學會一群考察團到河南省南方(昔日孔子六十三歲,周遊列國事跡)探索「牛車村」,此地留下了孔子問項橐的經過。


本故事意義深遠,從中體會「後生可畏」、「薪火相傳」、「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事實。


2.   孔子拜項橐,是能以尊貴之位而求神童指點妙道。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己!」(論語子罕篇)


「後生可畏」已經成為人們稱讚青年人,前途無限所常引用的話。


青年後生之所以值得敬畏,是因為他們年紀輕,身體健壯,精神充沛,來日方長,而且學習能力強,有突飛猛進的潛力,如果能趁這人生的黃金時代,把握時機,努力奮進,則將來的成就,自然不可限量。


但是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不知道鞭策自己,奮勉求進,浪擲光陰,虛耗生命,則因循苟且,到四、五十歲的時候,依然一無所成,也就悔之晚矣。


故孔子七歲項橐的指點後,對「後生可畏」感悟甚深。


昔日孔子的門人,顏回於十三歲拜師於孔子,師生契應,二氣感應,自顏回拜師後,孔子門人益親。


他們二氣感應,如昔日軒轅黃帝得神童廣成子為師也,而有陰符經的誕生。這種意境如老子思想中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是「聖人在天下,歙歙(恐懼)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耳目,聖人皆孩之」(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道德章)賢樸無欲。


是「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壹。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道德經第二十章)天真清靜之心。


是能契應那「專氣致柔,能如嬰兒時乎?」(道德經第十章)的境界。


所以孔子周遊列國返魯後,把道之心法傳給顏回(後生可畏)。把易經心法傳給子夏(後生可畏);顏回成終後,又把道妙傳給曾子(後生可畏);即有感與項橐相遇指引後的超然心境。


3.   項橐與孔子論天下十事分別是:


(1)如何避城?


(2)山水無石魚?


(3)不隨便遠遊?


(4)不博戲天下事務?


(5)不平卻天下?


(6)不平卻高山江海?


(7)不使屋戶生松葦?


(8)夫婦父母如何親也?


(9)鵝鴨鴻鶴不能浮鳴?


(10)天高地厚無樑無柱?


綜上以知天下十事之養道,概天下一切之事務,盡會其中也,使孔子禮尊為師矣。



本文張貼者:黃淑媛〔張貼時間:民國99年5月13日(星期四)8點36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