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吹管樂器 中國的吹管樂器發展至今已有悠久的歲月,遠古 時期的老祖先們已懂得運用簧片,創造出既能吹奏 複音而又具華麗音色的「笙」,而且相傳遠夏禹時 代,就有一種以蘆葦的葦管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 「籥」出現,與今日的排蕭相似。後來民國二十年 山西萬泉縣荊村發掘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塤」, 又根據〔詩經〕中有簫、管、籥、箎、笙等樂器的 記載,皆顯示我國的吹管樂器起源是極古早的。 在中國長久歷來與外來文化交流下,傳統民族吹 管樂器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不論在民間婚喪喜 慶及民俗節日中的國樂演奏,吹管樂器皆扮演著重 要角色。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起振方法的不同,可分 為三類:氣息經由吹孔,激起空氣柱的震動而發 音:如笛子、洞簫、塤、排簫等。氣息經由哨子, 造成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如嗩吶、管等。氣息經 由簧片,引發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如笙、蘆、把 烏等。 以下簡略介紹中國樂團中常見的吹管樂器: (笛) 笛的歷史淵源悠久,其演變眾說紛紜,普遍說法 是在漢朝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將居住在甘、青、 川一帶的羌族樂器「羌笛」傳到中原地帶,由工匠 丘仲改造而成的民間吹奏樂器。 (笛)是橫吹的樂器,古稱橫吹,也稱橫笛。笛 本身開有吹孔、膜孔、 兩個 (或四個 ) 出氣孔和 六個按音孔,為開管式樂器。膜孔上蒙以蘆膜或竹 膜,吹孔的左端堵以笛塞,能吹上兩組多的音,音 色清脆。中國的笛存在於多樣的型製,有龍頭笛、 銅笛、玉笛、羌笛、曲笛、梆笛等,當中以曲笛及 梆笛較為普遍,梆笛較曲笛短而音量高。曲笛主要 流行於南方,用來伴奏崑曲,風格以用氣為特長, 而梆笛則是主要流行於北方,用來伴奏梆子戲曲, 以舌的技巧為特長。 到了近代,竹製笛類在民間音樂的使用上已是相 當普遍,以音域、音色、音調區分有曲笛、梆笛、 小笛、大笛、新笛、口笛,曲笛音色溫厚明亮、醇 美婉約,梆笛音色高亢遼亮、清脆悅耳;小笛為吹 奏較高音域而製的笛子,音色較梆笛高亢遼亮、尖 銳;大笛為吹奏較低音域而製的笛子,音色深沉厚 實;新笛能演奏全部半音,為丁燮林先生所創,但 在持笛和技術上難度較高且音量有限;口笛音色圓 潤,音域頗高,適合用來吹奏鳥鳴等效果。比較特 別的是這些各款竹笛中的新笛和口笛皆無膜孔。 現今竹笛不僅應用於多彩的表演形式之中,可獨 奏、合奏或伴奏,其演奏藝術和創作上的發展更在 南北笛曲風格相互吸收影響下大大的被推動。 (簫) 簫是直吹的樂器,用竹或木製成。約四千五百年 前,樂官伶倫發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封 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便是簫的前身。簫的 出現很早,因為是先在四川、甘肅一帶盛行的,故 早期稱之為羌笛或豎笛,直至唐末,人們才漸把豎 吹的古笛稱「簫」,而把橫吹稱「笛」。 直吹的簫可分「排蕭」、「洞簫」二種,排簫就 是現在的排笛,它是由許多長短不齊的竹管編排而 成。排簫的聲音由管的長度來決定,管長的聲音低 而沉;管短的則比較清脆,管底是以蜜臘填塞,視 蜜臘的多寡來調整音階高低。 今天我們所見的洞簫,又稱「尺八」,是古時候 所謂的「豎」,唐朝時期因其長度為唐尺一尺八寸 故稱「尺八管」,之後傳到日本便為日本的尺八。 洞簫由一根中空竹管做成,上端留有節,吹孔在上 端邊緣成V字型,在管身中段,正面開了五個音 孔,背面則有一個,用以變化音的高低。靠近管身 底部開兩孔,稱為「鳳眼」,可用來略微校正音 準,此外竹節以五節至九節為優。洞簫音色悠揚又 低迴,適宜演奏悠長、恬靜、抒情如歌的旋律,以 紫竹所製作的音色更為柔美。 (嗩吶) 嗩吶,一詞是由波斯語(Sur-na)、(Suo-na) 音譯而來,又名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最初 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約於公 元三世紀時於中國出現,金、元時代傳至中原地 區,明代時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嗩吶是由哨、氣牌、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 在木製的桿子上開有八個音孔,前七孔後一孔,桿 的上端裝著銅質的侵子,侵子上套有氣牌和蘆葦做 成的哨子,桿的下端則安著碗。哨是嗩吶的發音 器,和今日西洋樂器中雙簧管的簧片應屬於同一 源。嗩吶品種繁多,通常以桿的長短不同而分為小 嗩吶、中嗩吶、大嗩吶、柏木杆、海笛。 目前嗩吶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為 調名)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嗩吶的表現力 非常強,幾乎所有的吹管樂器技巧都能演奏,而且 嗩吶音色高亢有力和鑼鼓相結合下,最能表現出熱 鬧的節慶歡樂氣氛。 (笙)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為古代八音樂器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當中的 「匏」,運用葫蘆、椰子等之乾殼作為樂器的共鳴 箱。 古時大笙稱竽、小笙叫和,在殷代甲骨文中就已 有關於「和」的記載。笙的外表為壺狀的笙斗及數 支長短不同的笙笛,笙笛插入笙斗中,上方箍以笙 箍,使笛管不致鬆散,笙斗旁有一個吹嘴,而插入 斗中的笙管末端,鑲有簧片,並以蜜臘填塞,用來 調整音階的高低。 笙的發聲原理和笛、嗩吶不同,它是閉孔出音, 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利用兩種振動 的巧妙配合而發出優美的樂音:一種是有一定大小 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動;一種是有一定長度和一 定直徑的管中空氣的振動,即所謂(配合系)的振 動。 而今笙的品種繁多,外形式樣有大有小,圓形、 方形,長嘴、短嘴等。解放後試制成功擴音笙、加 鍵笙、轉盤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種,笙的簧數 也由 13、14個增加到 21簧、24簧、26簧、 27簧、32簧、36簧和 51簧,音域更為擴大, 不過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傳統笙為 17簧。此外, 笙也是和聲樂器之一,有簧、管混合音色的特色, 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優美、豐滿、柔和,易 與其他樂器的音響融合。 (於) 竽,古代吹奏樂器。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 (韓非子-解老)︰「竽也者,五聲之長也,故竽 先則鐘瑟皆隨,等唱則諸樂皆和」。其形狀如笙而 體行較大,在漢代樂俑和石刻畫像中多有吹竽的圖 象(〔中國音樂史圖鑒〕64、67至 70)。據 (周禮•春官•笙師)鄭玄注、許慎(說文解字)、 應劭(風俗通義)等記載,竽屬匏類樂器。原三十 六管,後減至二十三管,通高 78厘米。竽斗、 竽嘴木製,髹絳色漆。設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徑約 0.8厘米的竹管刮製而成,最長者 78厘米、最 短者 14厘米。分前後兩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 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條絳色 羅綺帶為飾。前排一根長竽管上端插有一個角質的 (塞)。此竽管及其相鄰一根長竽管下端都有兩個 按音孔,靠近兩管內側的竽斗上有兩圓孔。後排兩 根長管也同此情形。參照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竽, 推測它們可能是為摺疊管而設置的。 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唐代竽三支。吳竹竽二支, 分別長 87、78.8厘米。斑竹竿一支,長 91.8厘 米。竽斗木製,髹漆,十七管,有細長的吹嘴。 與當時的十七簧笙相似。〔舊唐書•音樂志〕︰ 「今之竽笙,並以木代匏而漆之」。蘇州民族樂器 一廠曾複製一件。 (管) 管,在古代稱篳栗,起源於中東,南北朝時傳入 中國,管身為木或竹製,上開九孔〈前七後二〉, 管口差一蘆葦製的哨子。管的音量較大,音色高亢 嘹亮,渾厚堅實,適宜戶外演奏,多用於民間樂器 合奏和地方戲劇伴奏。 (巴烏) 巴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哈尼族廣泛流傳的民間 簧管樂器,其外型似笛子,開有八孔,在吹孔附近 有一銅質簧片以振動發音,吹奏時需完全覆蓋吹 孔,為閉管樂器。傳統巴烏只有八音,今有加鍵巴 烏擴大其音域及聲量。巴烏的音色聽來柔美而神 秘,演奏時可抑揚隱祕,亦可含蓄灑脫奔放,是一 極富民族色彩的吹管樂器。 |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