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新聞時是:山難後的自救守則
 
﹗﹗﹗觀看留言:此文章已經有3則留言 ﹗﹗﹗


 很抱歉,由於今天學業繁忙,直到現在才把今天的新聞時是單元整理完畢。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是曾引起大眾關注的一則新聞:「大學生高山遇難,獨自存活五十天仍未獲就!」。看看下面的新聞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學生張博崴,今年二二八連假獨攀白姑大山失蹤,當地警、消、國軍、民間救難組織及家屬自僱的山青等,投入六百人次、遍尋五十一天,堪稱近年最大規模搜山行動,卻毫無下文,但上週兩名山友入山搜尋,卻在第二天就找到死者大體,且地點就在家屬研判的北港溪一帶,引起岳界譁然,也引爆家屬砲轟官方救援不力、不知善用手機定位系統,並認為孩子因而枉死,考慮提出國賠。
 找到張博崴遺體的山友「阿諾」黃國書,四年前曾在南湖溪搜尋十五公里後找到失蹤四十七天的新光人壽登山隊員李俊生,當時也震撼岳界;黃國書上週二和林姓友人入山搜救時,透過手機和張博崴的女友對談,確認女友與張通話時聽到潺潺溪水聲,加上兩人又追蹤到新的樹枝折痕及腳印,遂研判張博崴可能和李俊生一樣,都選擇下切溪谷找生路。
 隔天清晨,黃國書用望遠鏡發現溪底有帳篷飄動,以高繞及繩索固定後,耗費四小時下切溪谷六百公尺,越過三十多個深潭或瀑布群,其中最高達八層樓,還有數個五樓高的瀑布,由於地勢險惡,他無法理解張博崴是如何徒手下切溪谷的。
 黃國書找到張博崴時,發現他早已斷氣,身穿簡單衣褲、大體完整地踡曲在睡袋內,而缺少外帳和營柱的內帳、大背包散在遺體數公尺之外,一旁的石頭壓著幾張白紙,因被風吹雨淋而模糊不清,無法辨識內容。
 因張博崴的內褲沾有微量血跡,背包內的手機支離破碎,一旁還有腐爛食物,黃國書研判,張博崴可能滑落深潭或瀑布時受了傷,受困溪底待援。
 張博崴入山的第二天下午曾以手機和女友聯繫,自述迷路,應可走出山區,但女友半小時後無法再聯絡上,家屬當晚報警,救難人員連日分組找人,都無所獲。
 張母泣訴,葬儀社業者及教會長老在處理遺體後說,以他們經驗來看,張博崴死亡時間約五、六天而已;張母說,她的兒子泳技很好,而手機有IP及TA發話區域,加上訪查山友,綜合各項跡證研判,當時家屬就告訴擔任救難任務總指揮的南投仁愛消防分隊長「一定要往溪谷找人」,但對方一度反問,「你兒子是不是和女友或家人吵架,故意躲起來?」
 張母還說,她第一時間向台北市住家轄區天母派出所報案,要求調閱孩子使用的手機通聯,以利鎖定兒子在山區失蹤的位置,警方卻以國家機密為由,表明無法告知。
 苦守山區等待消息的張父說,警、消以每四人一梯共三天的方式找人,幾乎都集中在登山步道周圍,根本沒有下切溪谷找人,扣掉集合和入出山時間,每人實際找人只有一天;警、消後來對他說,救援的繩子不夠長,不能下切溪谷,支援的國軍部隊後來遇上起霧或下雨,也停止救援行動,上月下旬還沒找到人,國防部還發電子郵件追問家屬有關滿意度調查,令他欲哭無淚。
 張父表示,為了找愛子,他花了七、八十萬元僱用一批山青,指定要下溪找人,對方本來說,有下切到溪谷找人,直到被別人找到大體,才改口說因沒裝備所以無法下溪底。
 他發現,另有一說是因為此地曾有原住民喪命,當地山青將溪谷視為畏途;也有原住民私下傳言,張博崴是被「阿信」(當地原住民語,指鬼神)帶走。張父感嘆說,如果當初搜救行動確實,孩子早被救出,而不是躺在溪畔睡袋內等死。
 張家兩老對民間救難組織的協助心存感激,但高分貝痛批官方找人的方式不正確、沒效率,甚至沒有充分利用手機基地台鎖定位置;張母說,政府歷經八八水災等災難後,仍未學到救難經驗,官方上山救援只是隨便看看,做事不得法累死大家,讓搜救任務變得很辛苦,他們提出國賠不是為了錢,而是希望藉此喚醒政府機關重視救難資源、有效整合運用,並希望孩子是最後一個在山上的遇難者。自由時報0426
 高山迷路往溪走,幾乎穩死!包括南湖溪的李俊生和白姑大山的張博崴事件,套句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我回不去了」,都足以證明下溪找生路的作法不明智,不少救難人員指出,因為台灣高山落差大,雖然一條溪看來就是流向大海,不過溪流沿途有深潭、瀑布、崩壁及斷崖,山形變化莫測,根本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平緩,如果以為只要下切到溪底就會得救,很可能會因裝備不足反而害到自己。
 山友黃國書建議,迷路時最好尋找遮風蔽雨的地方等待救援,注意保暖,不要再隨便行動,隨身應該攜帶哨子及鏡子,可利用反光讓直升機發現,切記下切溪谷是大忌,更不要獨攀,以免出事無法對外求援。
 分析李俊生和張博崴的山難背景,兩人都不超過30歲、年紀輕、體能佳、擅游泳、初次登高山,而且都是獨自一人迷路。
 由於這起事件,讓大眾對於野外求生開始重視起來。假設有一天,我們成了第二個張博崴,我們是否也能如他一樣存活五十天,還是連五十小時都沒有呢?為了避免當我們楚於險境時無法自拔,在進行登山活動前,我們應該準備些什麼呢?
  野外求生必備十三物品
  盒:
  最好選擇一個鋁制或不銹鋼製的飯盒(最好是帶把手的)。因為飯盒本身可以用來加熱、提水或者化雪,都能發揮作用。塑膠盒雖然輕,但無法加熱,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同時,飯盒的金屬蓋可以當做反光鏡使用,關鍵時刻可以發出求救信號。
  工具刀:
  在野外配一把多功能的工具刀是絕對有必要的。雖然不一定要使用類似蘭博用的叢林格鬥刀,但是瑞士軍刀是必不可少的。它除了集成常規的小刀、起子、剪刀以外,還有鋸、螺絲刀、銼刀等,甚至還帶有一個放大鏡!
  針線包:
  無論是紅軍長征的年代還是現代化的軍隊中,針線包一直是軍隊的野外必備品。當然,現代針線包的功能已經不僅是原來單純的縫縫補補,針不但可以挑刺,更能在有些時候彎成魚鉤,改善伙食,甚至是救命(當然你的針線包裏起碼得配兩根釣魚線)。
  火柴:
  在野外,火種幾乎是一切。帶上防風防水的火柴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你買不到這樣的火柴,也可以自己DIY一些。方法很簡單,先將蠟燭融化,均勻地塗在普通火柴上,使用的時候,將火柴頭上的蠟除掉即可。為了能更好地發揮我們DIY的火柴「強大」的防風防水功能,可以把它們放在空的膠捲盒內。磷皮(就是擦火柴用的)也絕對不能忘了的,否則我們DIY的努力就白費了。
  蠟燭:
  一小節蠟燭在野外是絕對有用的。你所帶的手電、頭燈等現代化照明裝置,隨著電池的耗盡而變成擺設。這時的蠟燭就顯示其「英雄本色」了。蠟燭除了照明,還可以取暖(不過別把手指頭當成要烤的土豆)、引火。如果你把一個礦泉水瓶剪去底部做成燈罩,你就擁有了一盞野外使用的防風燈,它的「功率」夠大,工作效率也提高不少。
  求生哨:
  其實就是一般的哨子,不過在野外,哨子的作用可不僅僅是在球場上吹的黑哨。現在它可以救你的命。當你遇險時,可以用哨聲引來救援,或者嚇走一些小野獸(不過如果是老虎、熊等猛獸的話,不吱聲是最佳選擇)。
  鋁箔:
  這是一張2x2米的鍍鋁的薄膜,有金色和銀色兩種。它不但可以防風防雨,也可以支起來做成一個涼棚,防止太陽直射。在寒冷地區,可以用它裹住自己,保持體溫。鋁膜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反光,使救援人員可以及時發現你。平時也可以把它鋪在地上當地席使用。
 指北針:
  即便你帶上了GPS,你的手錶也帶有電子羅盤,有些原始的指北針還是必不可少的。在野外,誰都無法保證先進的設備不出岔子,這時,小小的指北針可以幫你找到回家的路。
  醫療膠布:
  不要小看任何一件小玩意兒,它可是最快的修補劑。當你外衣被劃破、帳篷被吹裂時,它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雖然它的基本功能是粘貼紗布,但稍微發揮一下你的想像力,你能發現它能派上的用處會大得多。
  燕尾夾:
  雖然是很普通的辦公用品,但在野外,它能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它曾經被用來夾過斷裂的背包帶、開線的褲子、脫了底的鞋……雖然我們並不想讓它發揮作用,但多備上幾個,也許會有用。
  鉛筆:
  在野外想寫點東西,用什麼筆?麥克嗎?不,最昂貴的未必是最好的。野外嚴酷的環境,使得鉛筆成為我們的最佳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建議選擇2B以上的鉛筆。
  紙:
  最好是便利貼,如果是白色更佳。
  幾個瓶子:
  分別放上食鹽、果糖、維生素C。這些不起眼的食品在危急關頭可能是救命的良藥。
  最後,建議你在急救盒外面再套上個防水的密封袋(家用的冰箱密封保鮮袋就可以了,如果備一個專業的防水袋,那更是萬事OK了)。
 聽完了上面的解說,您是否對出刑時要攜帶的物品種類有了些認識呢,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探討的是,如果不幸遇難,要如何讓自己存活最長的時間、讓外援最容易發現自己呢?
  一、野外求生知能與求援要領
1.水源 溪流、集雨、凝結蒸汽、植物取水、動物取水
2.食物 取水植物、食用植物、筆筒樹、旅人蕉
3.攝取鹽分
4.升火
5.搭設避難所:搭設時以接近水源為佳,惟應注意太近易受蚊蟲侵擾,且水聲可能掩蓋示警聲響。另勿搭建在通往水源之小徑附近,因為可能為野獸前往水源的路線。營地要能避風,同時要注意上方有無易落下之樹枝或落石等勿在乾涸之河床地紮營,以免在無預警狀況下,遭山洪吞噬建造住所勿選擇谷地或洞穴深處,因冷空氣會向下聚集,在氣溫偏低時,將有寒霜出現勿在平原上之獨立樹木下紮營,以免遭受雷殛;在森林紮營時,以能看清四周狀況為宜可利用樹枝、樹幹或自行砍伐合適枝幹,將小樹枝交織編成後即可完成遮風避雨之簡易屏障
6.救援信號 反光、煙火、標示、聲音、摩斯密碼 (三短、三長、三短)
7.方向辨識 指北針、地圖判定、竿影判定、星象、植物徵候、鐘錶時針判定等...
  二、迷途處理
1.保持冷靜 剛發覺迷路時,通常距離原路線不會太遠,辨明方向後,退回最後可辨認的地方,等待救援
2.發出呼救信號 任何三次的信號皆為求救信號,如聲音、閃光、煙幕等...,以一定的間隔重複發出;而任何兩次的信號則為回答信號
  三、求生策略
1.補充水分:口渴是危險的信號,表示體?已出現失衡,故應在感到口渴前就先適量補充水分。如果食物很多卻沒有水源,也應盡量避免進食,因消化食物需要水分。補充水分時應避免狂飲,少量多次,水分利用效率才會高。若水源匱乏,也可以尿液補充,但應馬上飲用,不可儲存。若水源為雪水,直接飲用會因缺乏礦物鹽而引起痙攣和消化問題,故應和食物鹽一起飲用。飲用雪水前應先將其融化再飲用,不可直接將雪放入口中,否則會引起腹瀉而脫水。其他任何懷疑不衛生的水源,都應先過濾、煮沸,並加入次氯酸鹽消毒後再行飲用。如須儲存水源,在每次飲用前都必須檢查水的顏色。若發現懸浮物,須過濾後再飲用
2.調整體能消耗:激烈活動會使新陳代謝增加近20%,故應盡量避免體能消耗。
3.補充鹽分:腹壁和肢體肌肉出現痙攣是由於?水和鹽份的喪失,應適當補充鹽分份但不要過量。鹽分的攝入應伴?大量的飲水。若水源不足就不要補充
4.延長耐渴的方式:不要過量進食,或食用油膩的東西。感到口渴時即避免進食,但富含水分的新鮮食物或蔬果除外。避免激烈運動,減少排汗
5.缺水狀態下的身體忍受極限:32度C-3天、26度C-4天、21度C-6天、15度C-17天
6.意外傷害急救守則:
<1> 首先,應確定救援者及傷患均無進一步的危險,並儘可能在不移動傷患的情形下施以急救
<2> 迅速檢查傷患,評估並決定急救的優先順序。如有大量出血,應立刻止血
<3> 若發生呼吸停止時,應快吹4口氣,施行人工呼吸
<4> 若發生心跳停止時,應立即展開心肺復甦術
<5> 若發生休克時,應墊高下肢並注意保暖
<6> 處理其他傷害如創傷、骨折、中毒、燒燙傷等...應儘快將患者移到避風處,如帳篷、山莊或天然的避風處,以防止傷害加重
<7> 在安置病患時,應採取正確的姿勢:
<7-1> 頭及胸部受傷、呼吸困難、心臟病患者,應採半坐臥的姿勢
<7-2> 腹部受傷,若為橫傷,可採仰臥曲膝的姿勢,若為直傷,則應採取仰臥平躺的姿勢
<7-3> 意識不清,但呼吸正常者,可採取復甦姿勢
<7-4> 休克患者,應令其平躺,並墊高下肢20~30公分
<7-5> 意識不清、疑有內傷、頭部重創、腹部貫穿等,可能需要全身麻醉的傷者
<8> 不可給予食物或飲料,並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安全的方法送醫處理
<9> 由於山區送醫困難,因此在途中應嚴密觀察傷者的變化,隨時安慰、鼓勵傷者減輕其恐懼及焦慮。若下山的路途較遠或不方便移動傷者,可派人先行下山求援或以無線對講機向外求援;求援時應詳述求援地點 (最好先找出明顯目標)並告知救援單位傷患狀況、及已做的急救處理,使救援工作能發揮積極的效果
7.失溫的處理原則
<1> 造成失溫的原因為:缺乏適當的保暖裝備,或長期暴露在氣候惡劣的低溫環境下,特別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濕的情況下時,會使體溫急劇下降。當體溫降到攝氏35°C以下時,人體即已進入失溫狀態症狀有:感覺寒冷、皮膚蒼白、四肢冰冷、無法控制的劇烈顫抖、言語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應遲鈍、性情改變或失去理性、脈搏減緩、失去意識等...。
<2> 患者一旦進入失溫狀態,可能在數小時內死亡;嚴重者可能心跳極慢,呼吸細微。即便患者已失去呼吸心跳,也不可認定患者已死亡,仍應立即施以急救處理。
<3> 失溫最重要的急救原則,是防止患者繼續喪失體溫,並逐步協助其獲得正常體溫將患者帶離惡劣的低溫環境,移至溫暖的帳篷或山屋內,脫掉潮濕冰冷的衣物,以乾燥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若患者意識清醒,可提供少許熱而甜的飲料。若已不省人事,則讓他以復原姿勢躺臥,並以熱水瓶或直接以體溫傳導以防患者體溫繼續下降;若呼吸心跳已停止,應立即展開心肺復甦術,並儘快送醫。切記不可讓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勵患者作運動
8.凍傷的處理原則
<1> 凍傷的原因為身體循環系統的末端如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因長時間暴露在氣候惡劣的低溫環境中,或接觸冰雪,而產生皮膚或皮下組織凍結傷害
<2> 凍傷的症狀有:患處刺痛並逐漸發麻、皮膚感覺僵硬、患處呈現蒼白或有藍色斑點、患處移動困難或遲鈍等...初期,是皮膚或深部凍傷,很難分辨,其症狀相差不大。此外,凍傷可能伴隨失溫現象,急救時應先處理後者。
<3> 若只有凍傷現象,應慢慢地溫暖患處,以防止深層組織繼續遭到破壞。儘快將患者移往溫暖的帳篷或山屋中,輕輕脫下傷處的衣物及任何束縛物如戒指、手錶等,可用皮膚對皮膚的傳熱方式,溫暖患處,或以溫水將患處浸入其中。
<4> 凍傷的耳鼻或臉,可用溫毛巾覆蓋,水溫以傷者能接受為宜,再慢慢升高。如果在1小時內患處己恢復血色及知覺,即可停止加溫的急救動作。
<5> 其次,抬高患處以減輕腫痛。以紗布、三角巾或軟質衣物包裹或輕蓋患部。盡量避免刺破水泡或塗抹藥物,尤需注意不可磨擦或按摩患處,亦不可以輻射熱使患處溫暖。溫暖後的患處不宜再暴露於低溫環境中。若患處在腳部,切記不可以「解凍」後的雙腳走路
9.雪盲的處理原則
<1> 造成雪盲的原因是因為雙眼暴露在雪地中,沒有墨鏡保護的眼角膜很容易受傷,因為無論是否有陽光照射,雪地的反光都非常強烈,若是豔陽天在雪地中活動,在數小時之內即可造成嚴重的雪盲
<2> 雪盲的症狀為:雙眼疼痛,感覺像充滿風砂、眼睛發紅、經常流眼淚、對光線十分敏感甚至很難張開眼睛等...若發生雪盲,可施行以下的急救措施:以冷開水或眼藥水清洗眼睛,其次,以眼罩或乾淨的手帕、紗布輕敷眼睛,儘量休息,避免繼續使用眼睛,並儘速就醫。雪盲的症狀通常需5~7天才會消除
10.高山病的處理原則
<1> 高山病的成因是由於高度愈高,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但人體所需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須增加紅血球的含量,但人體自動增加紅血球之含量需要幾天的時間,因此在剛進入山區時,人體會因高度遽增,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供氧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而此生理反應即為「高山病」
<2> 高山病的症狀有:嘔吐、耳鳴、頭痛、呼吸急迫、食慾不振、發燒、睡意矇矓, 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
<3> 預防的方法有: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平穩,並配合呼吸,同時要視坡度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的環境,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經常性地作短時間的休息,休息時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平常應多作體能訓練以增加攝氧功能
<4> 高山病的急救方法:給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處理,若有休克現象,應優先處理,並注意失溫及其他併發症。立即休息,將病患移至無風處。若疼痛嚴重,可服用鎮痛劑止痛。如果仍不能適應,則需立即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狀明顯減輕的高度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後,即可不藥而癒。雖然如此,嚴重之患者仍需送醫處理
  四、山難求救機構
1.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
  地址:600嘉義市徐州五街106號
  TEL:05-2857232 
  FAX:05-2764249
  理事長:程鯤
  秘書長:魏文彥 
  Mobile:0935-931426、0915-729280
  北區委員會
  地址:241台北縣三重市重新路四段25號4樓 (台北縣三重市體育會山嶽協會)
  TEL:(日)02-22888690
    (夜)02-89881856 
    FAX:02-29869211
    主任委員:王水火 Mible:0935-207983
    總幹事:方瑛祥 
    TEL:02-28483500 
    Mobile:0937-192709 
    FAX:02-22891083
    中區委員會
    地址:500彰化市中正路一段463號
    TEL:04-7255309 
    FAX:04-7262990
    主任委員:劉賢德 
    TEL:04-7255309 
    Mobile:0937-192709
    總幹事:林佑駿 
    TEL:04-7690453 
    Mobile:0931-523858 
    FAX:04-7698279、04-7697119
    南區委員會
    地址:807高雄市三民區懷安街25號5樓
    TEL:07-3826440 
    FAX:07-3869070
    主任委員:黎經雄 
    TEL:07-3315190 
    Mobile:0937333197
    總幹事:廖吉成 
    TEL:07-3335633 
    Mobile:0932-998296
    東區委員會
    地址:973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吉安路二段350號
    主任委員:張哲閔 
    TEL:03-8514128 
    Mobile:0933-483143
    總幹事:陽文仁 
    TEL:03-8521276 
    Mobile:0919-288976
   中華國際搜救協會 (原名中華搜救總隊)
   總隊專線:03-3772272、03-3772273
   全國聯合勤務指揮管制中心:03-3772272、03-3772273
   中部辦公室:04-23939595、04-22799595
   北區勤務指揮中心:02-2325588、092-068877
   中區勤務指揮中心:04-3118705、090-422975
   南區勤務指揮中心:06-2650604、06-2334992
   東區勤務指揮中心:089-531667
   國家公園警察隊
   墾丁 08-8861331
   玉山 049-2775110
   雪霸 04-25880402
   陽明山 02-28611658
   無線電資源:
   屏南分會-145.900Mhz
   屏東救難-430.320Mhz
   屏東救協-146.900Mhz
   屏東救協-432.880Mhz
   救難-431.880Mhz
 相信上面的首則以在您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妨將上面的注意事項列印下來,於登山十攜帶在身上,或許一張紙就能就回一條生命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時是單元,本單元的所有資料由本人整哩,資料來自:自由時報、戶外就難網,另外特此聲明一點,由於採集資料的範圍包瓜大陸網頁,本人以個人的認知將大陸用語盡量翻譯成我們常用的辭彙,若有不正確之處,還請不吝指教。好的,本籍節目就到此告一段落,我們下級再見。


本文張貼者:王士朋〔張貼時間:民國100年5月3日(星期二)23點34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