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標題: 典論 語譯
 



典論 語譯
文人彼此輕視,自古就已如此。傅毅比起班固,文才不相上下;可是班固卻輕視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上說:「武仲因為會寫文章而擔任蘭臺令史,可是他一下筆就寫個沒完。」一般人喜好炫耀自己的長處,可是文章並非只有一種體裁,很少人能將各種體裁都寫得很好,因此各拿自己的長處,輕視別人的短處。俗語說:「自家的破掃帚,卻當作千金寶物。」這就是看不見自己缺點的弊病啊。當今的文人有:魯國的孔文舉、廣陵的陳孔璋、山陽的王仲宣、北海的徐偉長、陳留的阮元瑜、汝南的應德璉、東平的劉公幹,這七位先生,在學問上無所遺漏,在文章上不抄襲他人,都自以為是馳騁千里的良駒,各恃其才而並駕齊驅。想要使他們互相欽服,實在不容易啊!君子先審察自己再去度量別人,所以能夠免除上述的毛病,我本著這個觀念,而寫了這篇論文。
王粲擅長於辭賦,徐幹的辭賦時常帶有舒緩的語氣,但是可與王粲相匹敵。像王粲的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徐幹的玄猿、漏卮、圓扇、橘賦,即使是張衡和蔡邕也無法超越。可是他們其他體裁的文章,卻未能與辭賦相稱。陳琳、阮瑀的章表書記,是當今最傑出的。應瑒的作品平和卻不雄壯;劉楨的作品雄壯卻不綿密。孔融的才情氣質高超美妙,有勝過常人的地方,可是不擅長於議論,說理不能勝過文辭,以至於文中夾雜戲謔的語句。至於他所擅長的作品,可以和揚雄、班固媲美。
一般人重視遠古而輕視近代,崇尚虛名而背棄實學,又患了看不見自己短處的毛病,總認為自己的文章最好。文章寫作的基本道理相同,可是各類文體卻有不同的特性。奏議應力求典雅,書論須說理明白,銘誄以真實為貴,詩賦要辭藻華麗。這四類文體的表現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寫文章的人各有自己的偏長,只有通才才能同時精通各類文體。
文章以作家的才氣為主,而作家的才氣表現在文章上,有清濁兩種不同的風格,這不是可以勉強求得的。譬如音樂,雖然曲調相同,節奏的法度也一樣,由於運氣的不同,本性上又有巧拙的差異,即使父兄有高超的技巧,也無法將它傳授給自己的子弟。
文章,是治理國家的大事業,也是名垂千古的大事。人的壽命總有終了的時候,榮華安樂也只在於生前,這兩者有一定的期限,不像文章可以永遠流傳。古代的作家,把生命寄託在文章中,將思想表現於著作裡,不必憑藉良史的美辭評論,無須依託權貴的勢力,聲名自然流傳到後世。所以,文王被囚時推演易卦,周公顯達後制作周禮;他們不因困厄不得志而不努力著述,也不因生活安樂而轉移創作的念頭。如此看來,所以古人輕視徑尺的璧玉而珍惜分寸的光陰,就是害怕時間白白地過了。可是現代人大多不努力,貧賤就畏懼飢寒,富貴就縱情享樂,於是只圖眼前的事務,卻遺忘了流傳千秋的功業。歲月消逝,體貌衰老,很快地隨著萬物一同死去,這是有志之士最大的悲痛啊!孔融等人已經去世,只有徐幹著有中論一書,自成一家之言。
○乙內容分析
有關於文學批評的幾個問題,如文學的價值、作家的個性與作品的風格、文體、文學的批評態度等,本文都探討到了。曹丕以獨到的解,突破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文學的獨立地位,提示文學的寶貴主張。雖然他對這些問題,僅僅是略引端緒,但對後代的影響十分重要。
第一段,作者首先以班固藐視傅毅為例,批評「文人相輕」的惡習。自漢末以來,士大夫之間品評人物的風氣很盛行,尤其注重才性的探討。往往看重自己和與自己才性相同者的優點,而輕視他人的長處。曹丕在第一段文中,反對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積習,指出其原因在於「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還提出「審己以度人」的原則作為補救辦法。也就是說,人們應該首先正確地、全面地評估自己的優缺點,再拿同樣態度公正地去衡量別人。
第二段,曹丕以審己度人客觀的態度評論七子的得失短長。曹丕將王粲和徐幹以擅長辭賦為一組;陳琳和阮瑀擅長章表書記為一組;應瑒和劉楨論之以文章氣勢為一組;孔融獨為一組,論文氣和內容。曹丕認為建安七子在創作上各有所偏而不能備善,都不是通才。王粲以寫辭賦見長,好的作品可以敵過前代辭賦大家張衡和蔡邕。徐幹的辭賦缺少遒勁之氣,但也可以與王粲媲美。不過,這兩人其他體裁的作品就比較平平。陳琳和阮瑀的奏章文告在當代最為出色;應瑒的文章氣勢平和而不雄壯,劉楨的文章則雄壯而又欠嚴謹精密。孔融的氣質才性都很高妙,超過一般人;他的缺點是不善於議論,以至於常夾雜戲謔的詞句,但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甚至可以比得上古代名家揚雄、班固的同類文章。
第三段,曹丕對文體提出己見。他說:「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所謂本,大致是指基本的規則而言,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要求。所謂末,是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奏議、書論,晉以後所謂無韻之筆;銘誄、詩賦,晉以後所謂有韻之文。因文章具體功能殊異,而體裁和表現手法也就有所不同。雅、理、實、麗,各為其特點(儘管這裡所提到的各種文體特點,未必完全正確)。在曹丕之前,人們對文章的認識限於本而不及末,本末結合起來的看法,在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由曹丕首先提出,並推進了後來的文體研究,如從陸機的文賦、李充的翰林論、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到劉勰的文心雕龍。
本段文字開頭討論文學批評者的態度。首先指出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一是「闇於自見,謂己為賢」。所謂「貴遠賤近」,就是厚古薄今,王充對此早有批評。曹丕不僅在文學上堅持今勝於古的發展觀;在歷史觀方面,他也主張漢勝於周。認為漢文帝、武帝、昭帝比起周初帝王並不遜色,這在當時是十分卓越的見解。所謂「向聲背實」,就是崇拜虛名、迷信權威的思想和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曹丕上述意見,後來劉勰在文心雕龍 知音篇中進一步補充和闡釋。對於「闇於自見」的錯誤指斥,則是作者獨創的新論。作者從對不同文氣和不同文體的認識出發,說明不同的作家作品都各有短長。「闇於自見」的人,必然是「善於自見」的人,「闇於自見」的是自己的短處,「善於自見」的是自己的長處,這樣「各以所長,相輕所短」,就不可能產生正確的文學批評。
第四段,曹丕提出「文氣說」。認為「文以氣為主」,而「氣之清濁有體」。清是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是凝重沉鬱的陰柔之氣。後來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稱「才有庸儁,氣有剛柔」、「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沈約在宋書 謝靈運傳論稱「剛柔迭用,喜慍分情」;清代 桐城派古文家以陽剛陰柔之美分析文章,多少是受了曹丕 典論 論文的啟發。曹丕認為有氣有不同,不可力強而致,還以音樂作比喻,非常貼切。相同的曲調板眼、相同的節奏旋律,用不同的樂器演奏,音色固然不同;而不同的人唱起來,也就有好壞的差異。這差異就文章來說,就是才氣。一篇作品的氣勢、聲調、語言,和作家個別的才性、生活、思想,血脈相通,形成各家獨特的風格。因此,各有所長,難可兼擅。徐幹則「時有齊氣」,應瑒則「和而不壯」,劉楨則「壯而不密」,孔融則「體氣高妙」。但作者強調氣的「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不免流於「天才決定論」。而且強調作家個別的才性,忽略了作品風格是作家生活的環境和藝術素養的結果,因此他的說法不夠周延。
第五段,曹丕高度肯定文學作品的價值。曹丕不像漢武帝把作家當作倡優,把辭賦比作博弈,而把文章看成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號召作家們排除一切干擾,抓緊時間努力創作,不要「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這一號召,無疑地對當時文學的發展有鼓勵作用,表現建安時代作家的創作自覺。曹丕強調「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似乎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獨標立言。當然這也是有所感而發,七子凋零,而文章尚在,這正是年壽有限,榮樂止乎其身,而文章能傳之久遠之明證。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針對曹植 與楊德祖書所謂:「辭賦小道,固未足以喻揚大義,彰示來世」,並舉揚雄「壯夫不為」的話來說的;曹丕與周文王窮厄之時演易,周公顯貴之時制禮,真是針鋒相對。
○丙寫作特色
典論 論文文章篇幅短小,總共不滿六百字,但它的內容含量卻相當大,論述的問題很多,既有理論,又有批評。理論中既有關於文學外部規律如功用價值的論述,又有對文學內部規律如文氣問題、文體特點的闡發。批評中既有對錯誤態度的批評,又有對多位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可說是一篇名副其實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章,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政治家的高度重視。劉勰 文心雕龍 才略篇稱讚:「典論辯要。」意即典論論文一文立論嚴密、精闢、簡鍊、扼要。此外,典論論文雖是理論文字,並不枯燥,作者信筆寫來,自然、真切、熱情、誠懇,娓娓談來,如與朋友道家常,很能引發興味。清人洪亮吉曾提及讀至典論 論文最後一段時,「感此數語,掩卷而悲。」可見,作為文學批評,典論 論文相當成功。




本文張貼者:張老師〔張貼時間:民國98年5月25日(星期一)14點40分〕

部落格首頁


學習的故鄉首頁
本站公告:〔您越需要我們,我們就越有創意〕 本站說明書:〔發現故鄉還有改進的地方,請來信告訴原丁們〕
觀察應用學習點數 :〔咱的故鄉有您的參與,會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展現更豐富精彩的學習畫面〕 〔期待藉由無障礙網頁設計,能讓視障小朋友更愛看書、更愛寫作且更愛學習〕:盲用電腦「心得分享」
〔為了讓我們有乾淨的學習環境,請勿任意在本站散播商業廣告與不合法文件或聯結〕:本站宣示